咨询热线:0898-08980898
网站公告: 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。
联系我们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
电话:0898-08980898
传真:1234-5678
邮箱:admin@youweb.com
邮编:527521
客户案例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客户案例>

鄂西首部全景式抗战长篇小说《铁血宜昌峡

更新时间:2025-09-17

  出版发行。该书以抗日时期宜昌沦陷前后为时代背景进行创作,讲述了1937年沦陷后,大量进川逃难人群、进川厂矿设备和出川作战战士、军品辎重拥堵湘鄂川咽喉装卸大队参与大抢运,在见证了日军的残暴、汉奸的贪腐之后,毅然加入到抗日洪流,进行

  该书为第二届湖北省长篇小说重点扶持项目。长江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周百义评价:“《铁血宜昌峡》展示了抗战时期宜昌大转运的全景画面,写出了国难当头围绕物资转运,各个不同利益阶层的选择,特别是对于川江航运艰险,做了浓墨重彩的刻画,十分生动。”

  《铁血宜昌峡》作为首部聚焦鄂西三峡全景式抗战的历史题材小说,其艺术特色鲜明,既扎根于厚重的历史真实,又兼具文学创作的审美张力,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进行简析。

  这是小说最核心的艺术特色。作者以抗战时期鄂西三峡地区的真实历史事件为骨架,同时通过合理的艺术虚构填充血肉,实现了 “史” 与 “文” 的平衡。

  小说紧扣 “长江大撤退”(宜昌大抢运)、“石牌要塞保卫战”、“巴东激流运输” 等真实历史事件,对川江航运的艰险、宜昌码头的运作、战时物资转运的细节(如盐木船队的组织、装卸工人的劳作)均有考据性的还原,甚至融入了宜昌方言、峡江民俗等地域文化符号,为故事提供了坚实的历史质感。

  主角李德梦(地下党员)、严子星(女中校)等并非历史真人,但他们的行动始终与历史进程深度绑定 —— 如说服山民开放盐道、率船队冒炮火运盐、开辟江南转运通道等情节,均是对普通民众与爱国官兵共同抗战的艺术提炼。虚构人物成为串联历史事件的 “纽带”,既避免了历史题材小说常见的 “史料堆砌” 问题,又让历史通过人物的命运更具感染力。

  小说将鄂西三峡的地域特色作为战争叙事的重要载体,使 “三峡” 不仅是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,更是推动情节、塑造人物的核心元素。

  地域空间的象征性:宜昌峡的 “险”(急流、险滩、峡谷)被赋予多重含义 —— 既是日军进攻的天然屏障,也是物资转运的巨大障碍,更是对军民意志的考验。如盐木船队 “冒炮火过激流” 的情节,将川江的自然险峻与战争的人为凶险叠加,形成 “人与自然 + 人与敌人” 的双重冲突,凸显抗战的艰难。抢运中,重点描绘民生公司在董事长郑东琴领导民生轮木船,克服障碍,合理调配,担任宜渝航线的运输主力,为挽救民族工业作出巨大牺牲。

  作者大量描写了宜昌码头的装卸号子、峡江船工的生活习俗、山民的婚嫁礼仪、地方小吃的制作等细节,如通过 “抬工号子” 展现民众的协作精神,通过 “盐道马帮” 的规矩体现民间智慧。这些地域元素不仅增强了小说的 “烟火气”,更让 “鄂西三峡抗战” 摆脱了抽象的历史概念,成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。

  群像塑造与类型融合的创新尝试不同于传统抗战小说 “单一主角引领” 的模式,《铁血宜昌峡》采用 “群像叙事”,并融合了谍战、传奇、乡土等多种类型元素,拓宽了抗战文学的表现维度。

  小说没有局限于 “国共合作” 的宏大框架,而是塑造了涵盖地下党、官兵、码头工人、山民、商人等不同身份的人物群像。这些人物既有无私无畏的英雄一面(如李德梦深入险境说服山民),也有世俗化的情感与困惑(如严子星在军人职责与个人情感间的挣扎),避免了 “高大全” 的脸谱化塑造,展现了抗战中 “普通人的英雄主义”。

  类型元素的有机叠加:故事中既有 “地下党传递情报” 的谍战悬念,也有 “盐队闯险滩” 的传奇色彩,还有 “峡江百姓互助” 的乡土温情。例如,“开辟江南水陆通道” 的情节,既包含军事行动的紧张感,又融入了对江南水乡地理环境的利用,将战争叙事与地域传奇结合,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。

  叙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张弛有度小说在叙事上兼顾 “宏大叙事” 与 “微观描写”,节奏张弛结合,情感表达克制而深沉,避免了抗战题材常见的 “口号化” 抒情。

  节奏的对比与平衡:一方面,通过 “日军封锁盐道”“石牌保卫战” 等情节营造紧张的战争氛围,节奏紧凑;另一方面,穿插 “峡江夜景”“码头生活” 等舒缓的场景描写,形成节奏上的 “张弛交替”。如盐船队出发前,先描写码头工人与家人的告别场景,再转入船队闯险滩的紧张情节,通过 “静” 与 “动” 的对比,强化情感冲击力。

  情感的内敛与深沉:作者很少直接抒发 “爱国情怀”“民族大义” 等抽象情感,而是通过细节动作、环境烘托来传递情感。例如,通过李德梦抚摸盐道石板上的马蹄印(暗示过往马帮的牺牲)、严子星在炮火中整理军装(体现军人的尊严)等细节,让人物的情感自然流露;通过 “宜昌城被炸后的废墟”“盐道上饿死的马帮” 等场景,间接控诉战争的残酷,引发读者的共情。

  《铁血宜昌峡》的艺术特色,本质上是 “历史真实性” 与 “文学创造性” 的统一。它以鄂西三峡地域为根基,通过群像塑造、类型融合与情感克制的叙事策略,既填补了鄂西三峡抗战文学的题材空白,也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如何平衡 “史” 与 “文”、“宏大” 与 “微观” 提供了有益借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【返回列表】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    电话:0898-08980898    传真:1234-5678    
Copyright © 2012-2018 某某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    ICP备案编号:琼ICP备xxxxxxxx号